臺北市議會第13屆第4次大會市政總質詢19日結束,市長柯文哲在總質詢結束後致詞時表示,持續精進防疫工作與疫情後產業轉型將是市府未來最重要的工作之一,議員們提出的各項監督與改進意見,市府都已紀錄下來,一定會透過不斷努力,讓市政愈做愈好。柯文哲表示,今年下半年臺北市遇到諸多新挑戰,防疫工作仍要持續進行,根據今日上午的疫情報告,過去24小時全世界新冠肺炎新增案例約57萬例,顯示整個疫情仍在蔓延;美國在總統大選後迄今,幾乎每日新增新冠肺炎案例都超過10萬。臺灣在邊境管制情形下,並無明顯大規模感染情形,但仍不應失去對新冠肺炎的警覺性,防疫的嚴峻情勢仍存在,特別在疫苗還沒出現時,隨時都要注意疫情反撲的可能。柯文哲接著說,既然疫情仍存在,臺灣的產業一定會面臨巨大的轉變,臺灣表面上看起來GDP沒有減少,但根據統計,目前特別在中高齡找工作的人變多,顯示國內產業在快速地轉型中,亦出現結構性失業的問題。柯文哲表示,距離明(110)年1月1日萊豬進口已不到50天,至今中央對含瘦肉精豬肉進口臺灣的管理方式仍不清楚,市府之前曾提出源頭管理、明白標示,希望透過中央政府合理的管制,讓安全的豬肉進口臺灣。柯文哲說,在明白標示之下,國民有自由選擇是否購買的權利,市府始終樂意與中央溝通,也希望此一困擾國人的問題能早日解決。另外,對於臺灣未能加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柯文哲表示,臺灣的產業還是要一一面對,市府明年2月將推出「因應後疫情時代臺北市產業轉型政策白皮書」,向市民說明在後疫情時代,臺北市產業必須進行的轉型與改變,以及臺北市政府因應的產業政策。柯文哲說,未來兩年市府仍有重大政策進行,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臺北流行音樂中心、大巨蛋在兩年內要全部完工,許多善後的工作仍在進行中,「臺北5+3計畫」不只是無圍牆城市博物館,更是讓整個臺北市民生活品質提高的重要政策。柯文哲表示「政治要落實在人民生活的每一天」,例如,臺北市的空氣品質如何進一步改善、鄰里交通改善計畫進一步改善、車禍傷亡的減少等。市府代辦的臺中捷運烏日北屯線,現在正進行試乘一個月,預計下個月正式營運,這是中部地區來說,非常重要的第一條捷運線。柯文哲在總質詢結語的最後感謝議員女士先生,透過各項質詢向市府提出的諸多監督、改進建議,市府都已記錄下來,保證一定會列管、改善,透過不斷的努力,讓市政愈做愈好。
臺北市長蔣萬安今(27)日主持「臺北市道路交通安全會報113年第11次會議」,並裁示第一、針對好發事故路段,由交工處及相關單位擬定全面改善計畫,第二、針對職業駕駛頻繁違規,由交通局擬訂懲罰手段,第三、落實各項交通安全推廣作為,第四、114年第1季全面完成公車駕駛輔助系統建置。有關今年度萬華區A1事件較往年增加一事,蔣萬安表示而今年迄今萬華A1事件有16件,較去年增加13件,而今年10月份全市6件A1事件,就有4件在萬華,因此蔣萬安責成交通局、警察局提出專案報告,內容須清楚描述預期成效、目標列管,刻正提出改善作為。有關系統性防制無照駕駛進行一事,蔣萬安表示該案仍有待各局處更積極作為,因此請教育局除了把宣導資料提供給學校以外,一定要去主動關心學校後續推廣防制無照駕駛的績效,而有關交工處檢討本市前30處易發生事故路段一事,蔣萬安則裁示繼續列管。會中委員建議,今年北市整體事故受傷人數有下降,因此除了死亡人數之外,市府也可以評估怎麼呈現市府在改善交通安全的努力,另外由於中央已拍板輕微違規不記點,但是針對職業駕駛人頻繁違規,北市仍可有所作為。對此,蔣萬安也責成交通局針對駕駛人頻繁違規,擬定相關懲罰手段。另有委員建議,今年交通安全年的五大目標之一是全民安全教育,而北市交通事故傷者中很多都有高齡者,鑒於臺灣2025年將進入超高齡社會,因此北市必須結合社區大學、樂齡中心以及社會關懷據點,全面對高齡長者進行交通安全的推廣,方能有效避免事故發生。對此,蔣萬安也裁示加強各項交通安全宣導作為,並追蹤後續辦理成效!
臺北市公共運輸處表示,因應濟南路集會遊行活動,自113年11月28日9時起至11月29日2時止於濟南路1段(不含中山南路至鎮江街)實施交通管制(視現場交通管制狀況提前、延後或擴大、縮小範圍),原行駛該路段之39(含夜)、222、232、265(含夜)及604等5線公車將配合改道行駛,受影響公車站位計有「立法院」1站,公車改道表如附件。 臺北市聯營公車路線因交通管制改道而停用之站位,在「大臺北公車」網頁(ebus.gov.taipei)、手機版網頁(pda.5284.gov.taipei)以及智慧型站牌,在停用站位的到站資訊將顯示「交管不停靠」,該資訊也同步提供APP業者介接發布,請民眾可善加利用。如對公車改道有任何疑問,可電洽站牌上各公車調度站詢問或透過臺北市民當家熱線1999(外縣市:02-27208889)了解相關訊息。-以下空白-113年交通安全年1128至1129濟南路遊行改道表.pdf管制範圍圖-1128-1129「濟南路集會活動交通管制範圍圖.pdf
臺北市中正區濟南路一段於113年11月28日(星期四)8時至22時,申准舉辦「抗議選罷法及憲法訴訟法修法」集會活動。為維護前揭活動交通秩序與安全,中正第一分局業規劃交通疏導管制勤務,本次集會地點管制情形如下:113年11月28日9時起,濟南路一段(中山南路【不含】至鎮江街【不含】)往西全線車道及往東內側1線車道,管制車輛通行(視交通狀況提早或延後管制)。本次集會活動期間行經相關管制區域內各路線公車,由臺北市公共運輸處協調公車業者配合改道行駛,民眾如欲查詢公車改道路線,請電洽臺北市公共運輸處02-27274168(該處查詢網站http://www.pto.gov.taipei/)或電洽各站牌公車調度站查詢相關資訊。中正第一分局為維護活動交通秩序與安全,將彈性管制集會現場周邊路段,並視現場狀況及人數擴大周邊交通管制範圍;另本次集會活動管制措施亦將隨時提供警察廣播電臺插播路況報導,特別籲請駕駛人隨時收聽路況報導,避開交通管制路段,提前改道行駛,以免增加管制區域周邊道路車流延滯,耽誤行車時間;另駕駛人如行經管制區域時務必提高警覺、小心駕駛,並請遵守員警、義交之指揮疏導,減速慢行,共同維護交通順暢與安全。
近期登場的FISU國際健康校園研討會(International Seminar of FISU Healty Campus),使世界各國體育界的重量級貴賓齊聚臺灣;臺北市政府游適銘副秘書長、體育局蔡培林副局長特把握此難得機會,邀請各國貴賓參觀甫完成整修的臺北市立田徑場,除介紹場地特色、歷史及歷來籌辦的大型活動,包括至今仍令各國印象深刻的2017年臺北世界大學運動會,更大力行銷推廣明年國際體壇最矚目的綜合型運動賽會「2025雙北世界壯年運動會」,不僅讓遠道而來的外賓對雙北世壯運有更深認識,也期盼藉由國際體壇巨擘們作為賽會最佳宣傳大使,鼓勵更多國外運動愛好者參與。中華民國大專院校體育總會及教育部體育署舉辦FISU國際健康校園研討會,邀請世界大學運動總會資深執委Martin Doulton、 執委Duarte Lopes、 Marko Zunic、FISU Deputy Secretary General副秘書長Mr. Fernando…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新聞稿 請轉交文教記者業務聯絡:臺北市政府教育局體育及衛生保健科 吳青娟科長 (02)2725-6390新聞聯絡:臺北市政府教育局秘書室 余品瑩督學 0930-936-532【發稿日期:113年11月27日】【主題:從樹木綠碳匯做起,北市推「增匯」、「減碳」、「創綠」的學校淨零行動】【臺北報導】為提高環境永續意識及落實2050淨零排放目標,自114年度起,臺北市將全面啟動轄內236所公立學校的樹木綠碳匯盤查。透過本市培育的各校種子教師,輔以外部專業單位協助,帶領學校師生進行校園樹木的碳匯量測量,以掌握校園的綠色資產可以吸收的二氧化碳量,並透過碳匯課程與教學,讓師生認識樹木的碳匯功能,漸進推動校園裡「淨」(net)二氧化碳排放降為零的目標。▲學生使用定高、定方位器測量校園樹木的胸高(樹木離地面1.3公尺處)直徑 除了樹木碳匯測量外,臺北市114年度也將有30所公立學校率先試辦校園碳盤查。透過校園碳盤查,知道學校碳排的主要來源及各排放源所占比例,教育局將以此為基礎,鼓勵各校訂定更精準的減碳計畫、確實執行,逐步降低學校的碳排放量,也要透過創設更多綠電(太陽光電)和持續植樹增加樹木碳匯量,達到淨零的目標。教育局同時鼓勵各級學校提高校園枯樹、倒樹、修剪樹木後之循環利用率,將朝向與民間合作進行多元再利用,像是木藝創作、製成生物碳或木酢液等。這些都是接下來要在北市校園目標性「減碳」、「創綠」和「增匯」的具體行動。 各校也將相關議題融入課程與教學,例如關渡國中帶領學生玩「碳排危機」桌遊,遊戲中學生可以選擇減碳或不減碳,了解自己的選擇對於環境所造成的影響。文昌國小則結合課程介紹碳匯的基本概念,並讓學生實際操作測高桿、測距儀及定高、定方位器等工具,親自學習計算樹木吸收二氧化碳轉換為碳水化合物儲存在樹體的固碳量,認識樹木在淨零排放中扮演的綠碳角色。 透過「減碳」、「創綠」、「增匯」三大面向的推動,臺北市教育局期望能打造出淨零排放的示範學校,並自114年起,鼓勵各校將「植樹」融入課程活動,提高補助為每校最高3萬元,加深學生對碳匯及環境永續的知能,讓校園不僅是學習知識的場所,更是實現綠色未來的重要場域。教育局新聞稿1131127從樹木綠碳匯做起,北市推「增匯」、「減碳」、「創綠」的學校淨零行動.pdf
發稿日期:113年11月27日今(11/27)在衛生福利部舉行醫療事故關懷服務表揚大會,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榮獲「醫療事故關懷服務績優標竿機構團體獎」,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社工室楊君宜主任表示,本院長期致力建構以關懷為先的醫療人本文化,希望到北市聯醫就診的民眾都可以在有信任、和諧的醫病關係中獲得安全的醫療服務。楊君宜說,因應「醫療事故預防及爭議處理法」上路,本院滾動修正醫療爭議處理方式,從早期著重降低醫爭案件發生量的結果論,逐步以重視團隊與病家間溝通協調信任關係建立,結合病人安全通報系統,對於有潛在醫爭案件以簡訊機制及時通報,即時關懷為先的預防作為,於2個工作日內及時介入關懷,也提高一線人員對於爭議案件之敏感度,並藉由醫病溝通會議,創造醫病雙向溝通機會,促進醫病雙方互相瞭解,以預防性關懷措施降低醫療爭議的發生。楊君宜說,透過病人或家屬及時性、主動性的關懷,檢視醫療爭議發生原因,找出高風險因子並提出改善目標,依循醫療事故預防及爭議處理法,秉持「即時關懷」、「調解先行」、「事故預防」等三大原則,期能達到「保障病人權益、促進醫病和諧、提升醫療品質」的目標。楊君宜指出,本院總院長王智弘上任後特別重視醫預法新制實務運作,為促使醫療人員對於「醫療事故預防及爭議處理法」能有更充足的理解與準備,強化醫療團隊面對醫療爭議處理能力,經臺北市衛生局指導於日前辦理「醫預法施行後之醫療爭議處理實務研討會」,特別邀請參與醫爭調處實務經驗之專家,分享實務運作現況,精進團隊在處理醫療爭議案件之知能與能力,以提升醫療服務品質。